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杨福泉:个性与整体性统一的云南文化奇观 ——读“云南文化史丛书”

时间:2021/8/11 9:21:33|点击数:

  由范建华主编的六卷本“云南文化史丛书”出版了,这套丛书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重点文化工程,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撰写,自史前时期至近现代,从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层面构筑起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云南文化史。该丛书是第一套比较系统的云南文化史研究丛书。丛书包括《云南史前文化史》(吉学平等著)、《古滇文化史》(蒋志龙等著)、《爨文化史》(范建华 鲁刚著)、《南诏大理文化史》(段玉明著)、《元明清云南文化史·公元1276-1840年》(周智生等著)、《近代云南文化史》(吴宝璋等著)六部著作,聚焦在云南文化史整体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阶段的宏观梳理和研究,基本涵盖了云南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也包括了云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发展脉络和丰富多元的内容。

  云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自古以来,云南因处于东亚文明与东南亚南亚文明之间的交汇地带,不仅成为南来北往诸多族群迁徙交汇的重要走廊和共生共居、文化也互补共生的广袤天地。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不断交流,同时和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也有很多交流。同时,云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除了各民族与汉族乃至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之外,各民族不同支系的文化也有交流和互补,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各个民族中,也表现在各民族的不同支系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经过数千年这样的交流、互补互动和融合,最终形成了灿烂多样、丰富多彩,有个性又有整体性的云南文化奇观。

  纵观云南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云南文化得益于中原内地文明的深厚滋养,得益于作为中国文化面向西南传播交流的桥梁纽带这一历史功能,得益于与东南亚南亚等世界文明体系间的互联互通与融聚交汇,推动着云南文明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和进步,逐渐形成具有世界性典型意义和价值的云南文化。

  云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淀成长及其变迁演进,不仅浸润和丰富了云南各民族的历史,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体系的建构形成和既有个性又有整体性的发展繁荣,同时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做出了卓具特色的积极贡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云南文化都体现出了不同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精彩与辉煌,通过多向度的传播与交流,不仅滋养了中华文化的壮美和多彩,而且也对东南亚南亚乃至环印度洋区域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文化史丛书”吸收了迄今云南学术界相关学科积累和取得的新资料和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的考古资料、历史学和民族志的新资料和新观点,对云南史前文化、古滇文化、爨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元明清文化、近代云南文化进行了历史脉络清楚的梳理、分析和论述。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特色和价值,比如《云南史前文化史》系统梳理了云南从脊椎动物起源到人进化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的研究成果,如最早的鱼类的起源,生物最早登上陆地、最早哺乳动物的兴起,最早类人猿的出现等等,云南的发现对国际学术界追溯人类5亿年以来远古祖先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公认的重大贡献。书中介绍了云南是欧亚大陆古猿数量最多(约4000多件标本)、保存最好(包含7个古猿头骨),时代延续最长(1200-600万年)的地区,这批化石处于从猿到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元谋人是欧亚大陆三个最早出现的人类的地区之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云南多元文化显现,发现欧洲常见的“莫斯特文化”,东南亚常见的“和平文化”,以及华南常见的“砾石工业”共存。展示了云南文化多样性的源头和东西方、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新石器时代的云南部分同样显示了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的联系,尤其是农业文明对云南的影响及其与东南亚的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独具魅力的云南岩画艺术。距今3800年以来的沧源岩画,展示了云南青铜时代展示了云南新石器晚期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狩猎采集时代的金沙江岩画的分期研究,显示金沙江岩画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岩画艺术。全书从客观的角度阐释云南先民在各时期创造了与环境适应的生业模式,不仅展示了多元的丰富的云南史前文化,还展现了未来的研究前景。 全书不仅介绍主流观点,也不遗漏非主流的创新观点,供读者在阅读中辨别。

  《古滇文化史》的价值和特色,则主要体现在它是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运用了丰富的考古材料而写成的关于古滇国文化史的专著,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白。特别是在中国西南历史文献记载不多的情况下,利用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考古材料,将其与现有的历史文献相结合,互证比勘,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有深度的梳理和探研。

  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牂柯、越嶲、永昌七郡在内的整个南中地区,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至唐天宝七年(748年)。爨文化在经济生活上以农为主,畜牧为辅。作者指出,诸葛亮南征后分南中4郡为7郡,这一设置对南中的设置并未完全按地域来划分,而是在庲降都督节制之下,根据西南夷原有的民族结构来划分的。同时,既任命王朝官吏,又封土酋为长,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双轨制”对爨文化形成以后爨区的政治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文化上而言,爨人是一个复合型的人们共同体,这与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不尽相同。爨人不是由某个单一民族直接发展演化而来,而是由汉人、滇人为主,包括古老族群的人们融合而成的,因此,爨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对于古滇文化和南诏大理文化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丛书中的《爨文化史》在有限的史料基础上,对爨文化时期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衰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构筑起一部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爨文化史。由于爨文化构成的多元性,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与其他时期的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本书认真梳理分析了爨文化的这些特色和区别。由于这一时期相关的原始文献奇缺,且尚无大量的考古资料做支撑,学术界对爨文化时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系统地对其进行全面、立体论述的更是寥寥。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在相关实物奇缺的情况下,本书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最大限度地征集了图片资料,并吸收了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新成果。

  《南诏大理文化史》首次系统、全面、贯通地考察了南诏大理国的文化历史,是目前在这一领域里最为完整与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书中既横亦纵的双向联动考察,既揭示了南诏大理文化对内的文化整合(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前后相承)与变革(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前后嬗变),也揭示了南诏大理文化对外(周边政权)的文化收摄与融合,如政治的内倾性、经济的一体性、文化的模借性(有选择的文化借取)等,从而回答了大理国何以没有和两宋发生南诏与唐那种旷日持久的战争、大理国后云南何以不再出现南诏大理那样的独立政权、近代白族形成与南诏大理文化的关系等等重大问题。

  《元明清云南文化史》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在对元明清云南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整体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专题梳理。元明清三代是云南历史上多元文化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书中分专题细致梳理了元明清时期云南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国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教育以及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发展状况,多维展现了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对于揭示元明清时期多元文化的互动过程,探寻云南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局面形成的历史渊源,丰实中国文化史和云南地方史之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云南近代晚清民国两个时期,共约110年。期间,政权更迭,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发展处于空前巨大复杂的变化之中。关于近代云南文化的内容,过去分散在诸多的专史和通史著作中。《近代云南文化史》对云南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中可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云南近代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发展;书中将晚清民国两个时期分别以“三迤文化的星光”“滇云文化的辉煌”进行概括,对近代云南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学术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文化等进行全面的阐述。该书通过对近代云南文化的突变性与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梳理研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云南近代文化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

  要促成云南文化的当代繁荣,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国增光添彩,首先就必须认真地对云南的历史特别是过去系统梳理远远不足的云南文化史进行严谨认真的梳理研究,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古鉴今,六卷本的“云南文化史丛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努力,做出了可喜可贺的贡献。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